二月天 > 古代言情 > 元宇宙之创世 > 第49章 太空城的1号宇宙

第49章 太空城的1号宇宙(1 / 1)

永生派积极推进,首批500万人口的人类数字人硅基人参与者进入太空城母体虚拟社会,实际运行实验来验证在母体系统里的社会稳定性,刚开始很顺利,然而始料不及的变数不久后就发生了。

早在公元1947年,大学教授卡尔霍恩JohnB.Calhoun作为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他曾经进行过这样的实验。

卡尔霍恩博士将该实验命名为第25号宇宙,他把5000只老鼠关在一个很大的地方,给它们提供食物和水,让它们生活得无忧无虑,但它们就是出不来,在这个固定范围内,小鼠的反应速度非常快,每只雌性小鼠每次可以产10多窝,几个月后就达到性成熟,继续繁殖。然而,卡尔斯霍恩博士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这个地方的老鼠数量从来没有超过200只,后来他选择了一个新的仓库进行老鼠养殖实验。他建了16间宿舍,中心是一个非常大的活动区。在中心设置隔离地雷,向外辐射,将中间没有任何联系的老鼠隔离开来,并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和食物。

25号宇宙生物实验是一个以老鼠为对象的长期观察实验,旨在研究动物在封闭、资源充足但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的行为和社会动态。该实验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封闭环境,模拟了一个几乎无限制的生态系统,其中老鼠可以自由地繁殖、觅食和进行社交活动。整个实验过程都在卡尔霍恩博士的意料之中。老鼠经过一次次的战斗,首领们逐渐适应了环境,随后数量猛增,55天内数量增长了6倍。到第338天,老鼠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少。强壮的老鼠每天都会受到其他老鼠的攻击,而老鼠妈妈也会受到这些战争的影响,根本照顾不上,甚至连老鼠妈妈都会发疯。这时,母鼠的繁殖能力明显下降,衰老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到560天时,第25号宇宙濒临崩溃。1780天后,25号宇宙彻底坍塌,最后一只老鼠死去。

在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了一种被称为“生物沉沦现象”或“沉沦现象”(behavioralsink)的行为模式。当老鼠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老鼠们开始表现出异常的行为。而群体中的个体可能通过观察其他老鼠的行为来做出决策。当一部分老鼠开始集中在某个区域时,其他老鼠可能会跟随这种行为,从而加剧了沉沦现象的发生。

这个实验揭示了动物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适应和群体动态,并提供了对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启示。通过观察和分析老鼠在封闭环境中的行为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在资源有限和社交压力下的应对策略,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群体的生存和繁荣。

实验中的生物群体起初繁衍生息,生态系统稳定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却由于复杂的社会互动与心理压力导致了生物行为异常,最终走向集体性崩溃,被后世称作“生物沉沦现象”。

永生派在“天枢坛城”的太空站的首批高密度存储阵列中搭建了首个为实现永生理想而搭建的母体系统1号宇宙。首批勇敢的志愿者响应号召,通过尖端的意识上传和量子记忆存储技术,将自身意识转移到了高度模拟人体的数字人载体中,开始了这场关乎人类存续和硅基进化方式的变革性实验。

母体系统的虚拟世界宛如一座超级大都市,容纳着500万数字居民,他们过上了几乎无忧无虑的生活。居民们不仅能够体验到与现实无异的各种感官刺激,享受着无限可能的乌托邦式生活。

在1号宇宙启动初期,一切看似风平浪静,居民们沉浸在无尽的美好之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微的迹象开始显现。部分数字人开始出现过度依赖虚拟现实、失去现实参照系的现象,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脱离了原有的稳定结构,仿佛陷入了虚拟现实的漩涡中无法自拔,一种新型的“数字生物沉沦现象”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

母体系统虽能实时监控每个居民的身体状况,但却未能及时识别并有效阻止这种深层次“数字生物沉沦现象”的心理退化。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人受到影响,整个社区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开始动摇,自相残杀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虚拟社会的秩序面临崩溃边缘。

永生派的科学家们紧急展开了一系列挽救措施,包括重构母体系统的情感算法、强化虚拟现实与现实经验的关联性,并恢复了一定程度的真实生理反馈,力图引导数字人到更为平衡真实的生活状态。

然而,“数字生物沉沦”现象没有能够在数字人社会得到有效遏制,1号宇宙能否避免重蹈25号宇宙实验的覆辙,成为人类永生探索路上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

面对“数字生物沉沦”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永生派科的科研团队倍感压力,他们意识到,即使科技赋予了人类超越生死的能力,但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与构造并不能简单地被数字化替代。要实现真正的永生,必须解决数字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等等的难题。

于是,一场关于心灵重塑与虚拟生态建设的革命在1号宇宙悄然展开。首先,科研人员在母体系统中增设了心理辅导与干预模块,该模块运用先进的AI心理学理论,针对每一个个体进行个性化的精神健康评估与干预,以期帮助陷入沉沦的数字人找回自我认知和现实锚点。

同时,为增强虚拟现实与现实经验之间的联系,科学家们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交融”机制。在这个机制下,数字人的虚拟生活会受到其过往现实生活经历的影响,比如他们在现实中的职业、家庭关系、个人喜好等都会在虚拟现实中得到体现,从而形成一个既有虚拟特色又不失真实底蕴的生活环境,降低数字人对虚拟现实的不适应。

在一间灯火通明的大型会议室里,永生派科的首席技术官艾瑞克博士正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哲学、社会学领域专家热烈讨论着1号宇宙所面临的数字生物沉沦问题。

艾瑞克博士紧握拳头,神色严肃地说:“我们的母体系统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沉沦现象,但仍无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当人类生活在数字化形态时,如何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

知名心理学家玛丽亚教授回应道:“我们必须在虚拟世界中引入‘成长与变迁’的概念,让他们在虚拟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阶段性变化,这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心理发展的驱动力。”

哲学家约瑟夫教授点头赞同:“确实如此,我们不能忽视生活的有限性对塑造个体世界观的重要性。在虚拟现实中体验病痛、衰老乃至‘死亡’,也许能让他们更加珍视生命的价值。”

社会学家汤姆森博士则补充道:“在制定这些规则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伦理框架,确保数字人在虚拟社会中的行为和互动符合人类的基本价值观。”

经过几周的紧张研讨与实践验证,艾瑞克博士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已经找到了可能的关键突破口!通过在虚拟世界中实现‘成长与变迁’,初步结果显示数字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然而,正当大家为这一进展欢欣鼓舞时,永生派科的首席工程师杰克逊却面色凝重地插话进来:“各位,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那就是1号宇宙母体系统近期频繁发生不明原因的宕机事故。”

艾瑞克博士皱起眉头:“我们的硬件设施应该是绰绰有余的,理论上足以支撑多个1号宇宙的同时运行,怎么会频繁宕机?”

杰克逊解释道:“我已经带领团队进行了全面排查,目前来看,问题可能源于模拟规模扩大后引发的复杂度激增,或者是模拟现实的精细化导致的计算瓶颈。每一次重启和自检都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1号宇宙存在着某种致命缺陷,经过一段时间或特殊事件这个宇宙都会自然崩塌。”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众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接着,玛丽亚教授提议:“在解决系统技术问题的同时,我更关心我的专业队加强对数字人心理应激反应的研究,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约瑟夫教授亦表示赞同:“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对虚拟社会的治理模式进行创新。”

汤姆森博士总结道:“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实验,我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技术上的攻坚与人文关怀缺一不可,唯有携手共进,方能让1号宇宙摆脱困境,走向永恒。”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最新小说: 综影:人在大庆,请范若若自重 退婚后,发现孕检单的盛总疯了 娱乐:女友天仙、金主是刘阿姨 官途:权力巅峰从纪委开始 穿成年代弃女,穷爸妈读我心暴富 抗战:从追风者开始 就是让你踢个球你竟然横扫世界 综武:女侠,请助我修行 异能:我的天赋是双修! 在柯南世界里养邪神喵